当前位置: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时间:2024-09-29 17:55:09
字号:

孔繁森纪念馆坐落在聊城市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附近,建馆于1995年7月4日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在纪念馆前广场中央的入口处,一块泰山石上写着“为民、务实、清廉”六个金色大字,是对孔繁森精神的高度概括。

孔繁森同志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成长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追求,2024年是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倡议29周年,我再次走进孔繁森纪念馆,去了解五好战士孔繁森同志。

三上高原

1979年,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在当时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面临诸多困难。孔繁森同志他放弃了在山东聊城的舒适生活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赴西藏工作。

在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孔繁森同志和其家人的合照,舒适的生活照和西藏风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西藏急缺干部,百废待兴之时,在他人避而不及的情况下,孔繁森说:谁没有家庭,谁无妻子老小,如果以此为理由不去西藏,党交给的援藏任务谁来完成?”孔繁森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上高原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期间,他深入基层,跑遍了全县的乡村和牧区开展调研,改善群众生活,为当地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上高原,担任拉萨市副市长,他积极推动拉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他还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采集水样,解决饮水问题,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做出努力。三上高原,是在孔繁森同志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在阿里,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为阿里的发展优势寻找突破口,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

心系群众

在陈列馆我们看到了孔繁森同志的小药箱,它是国家一级文物,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十分恶劣,常年缺乏日照,空气稀薄等特殊原因,导致在当时西藏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的情况并非短时间内能够改变,但能救一个是一个,孔繁森同志便带着药箱,在高海拔、气温低、砂石路的条件下开展工作,被群众亲切的称为“药箱书记”。

“小药箱”是部队服役时的孔繁森老领导徐诚主任送的,希望他能用所学的医疗护理技术为患病的农牧民提供帮助。此后,每次下乡,孔繁森都带着这只小药箱,用自己的钱购买治疗藏区牧民常见病的药品,在工作之余为群众听诊把脉、发药打针。一次孔繁森在前往尼木县考察教育情况的途中,得知一位藏族老人因肺部疾病突然发作,喉咙被浓痰堵得严严实实,生命垂危。当时,周围没有可用的医疗设备,孔繁森便急中生智,将听诊器的软管探入老人口中,亲自用嘴将阻塞的痰液吸出。

孔繁森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西藏的地当做自己的家乡,把西藏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把西藏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藏族同胞的生活中,他的热血和深情洒在了雪域高原上,他的爱深沉、广阔、毫不掩饰。

廉洁奉公

孔繁森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展厅中,人们可以看到孔繁森生前穿过的衣物,用过的针线包等物品,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里,他总是随身带者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同事劝他换掉时他幽默地说:“反正穿在里面谁也看不见,宪法也没规定市长书记就不能穿带补丁的衣服呀!” 。

在西藏工作期间,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本就简朴,却总是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上。他的工资大部分用于扶贫济困,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妻子去西藏探亲,返程的路费都是他四处筹措的。他的女儿需要交学费,他却连回家乡的车票钱都不够。孔繁森同志的生活,是如此清贫,以至于在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身上找到的现金仅有8元6角。

孔繁森同志的一生,是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廉洁奉公的真实写照。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他的精神,如同高原上的蓝天,清澈、深远、永恒。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