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心理学是现代审计学与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近年来,审计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学术成果日渐丰富,但是对审计活动中的行为主体---人这个最重要、最活跃因素的心理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研究心理学对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审计心理学是指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与审计客体(被审计人)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审计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展的科学。是心理学基本原理运用于审计实践活动并与审计理论相融合而形成的,其任务是认识审计实践中客观存在着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并掌握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进行审计实践活动提供心理学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顺利地完成审计任务。
一、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正确的指引审计人员的行为,调节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研究审计心理学有利于在了解被审计人员心理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好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取得准确和全面的审计结果。
二、研究审计心理学能和谐地处理审计实践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长期以来,部分被审单位有关人员片面的认为审计人员是吹毛求疵的监督者,往往消极对抗审计工作,“你审你的,我干我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掌握专业技术外,还要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促使被审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到审计是一种提醒和帮助从而配合审计工作。
三、研究审计心理学能为审计取证和分析案情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方法。
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证据材料的判断,特别是言词证据的真伪性、可靠性的判断,离不开心理分析,需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提供审计证据人的作证动机、感觉能力等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组织证据和分析案情实质上是审计人员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其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审计人员正确的思维、判断和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说,审计心理学在审计人员正确取证、鉴定和组织证据这一过程中的正确运用将会极大地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常见的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心理障碍分析
一、审计人员常见的心理障碍。
急于求成心理。当前审计人员面对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的压力下,往往对审计项目急于求成。审前调查不够全面细致,审计方案机械照搬,审计报告的起草分析研究不够,就事论事的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少,反映常规性问题多,对体制、机制、制度造成的原因思考分析不深、不细、不透,对表象背后的违规违纪问题深入查究的微乎甚微,结果造成审计报告内容空洞,枯燥乏味。
过度批判心理。审计人员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合理的批判心理是基于客观事实、不盲从权威、不被表象所迷惑的理性反思,它应该贯穿于审计实施过程的始终。合理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但是审计人员对于批判心理要拿捏好一个度,如果对待任何被审计事项,总是以批判眼光看待,总认为不真实、不合法;总认为被审计人员在欺骗,没有提供全部真实资料,特别是面对重大实质问题和原则问题,显得原则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从而容易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形成对立情绪,造成双方僵持不下,影响审计工作的进度。
二、被审计人员常见的的心理障碍
被审计人员由于对审计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的作用理解有偏差,缺乏对审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常常会有“来着不善”、“鸡蛋里挑骨头”等错误的印象,因此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配合审计工作的抵制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防范心理。主观上倾向于认为审计人员是专门找岔子、挑毛病,揪小辫子的,同时担心一旦查出问题会影响单位声誉、影响领导个人发展前途,因此对审计人员心存防范。主要表现为不主动配合、找各种理由拖延提供资料,回答问题避重就轻,推卸责任,应付了事。
侥幸心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但抱着侥幸心理,总认为审计人员时间短,人手少,不可能会审计到,即使抽查到了,也不一定就查出问题;即使查出问题,也不一定处理和追究责任。
掩饰心理。被审计人员一般对自身的问题严重程度和性质比较清楚,尽可能的为自己寻找托词,强调外部客观原因,影射其他审计客体也是相类似,同时仅提供无关紧要的材料,企图蒙混过关,达到替自己和单位开脱、逃避责任的目的。
干扰对抗心态。对审计人员存在明显的敌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存在抵触情绪,横加指责,各种设法抵制审计,权力介入,恐吓审计人员,转移、隐藏非法资产,绞尽脑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审计工作开展困难丛丛。
如何积极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审计工作效果
一、审计人员的必备的三大心理素质。
俗话说“打铁还学自身硬”,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能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缺的。
勇敢促使审计人员勇于面对审计的真相。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有足够的勇气,敢想敢干,敢于揭露被审计单位的违法乱纪问题。面对被审计人的设置的重重障碍,既要有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信心,更要坚持到底、不言放弃的执着的事业心。
公正督促审计人员客观的得出审计结果。审计工作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就要求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始终处于客观的立场,不偏不倚,坚持不掩盖、不护短、不回避。无论何时审计人员心中都要留存对事业的忠诚、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敬畏之心。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衡量是非、判断对错,客观公正。
精细使审计人员不错过任何影响审计中的细节。审计人员审查账面要“细心”,深究细查,并善于捕捉帐目中的疑点;同时账外处处应“留心”,很多有经验的老审计人员,把审计查深查透的秘诀归纳为“基础在账里,功夫在账外”,一定要把审查账面和实地观察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及时发现疑点。
二、被审计人员不同心理的应对策略
善用情绪定律,塑造良好审计氛围。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询问时,会造成被审计人精神紧张,甚至产生反感防范心理。审计人员这时应该尽量用自然、平和的语气,从轻松的话题人手,缓解被询问人的紧张情绪,减少其抵触情绪。比如从被审计人的工作、背景、家庭等问题入手提问,引导其充分放松后,拉近双方的距离,再引入正题努力达到打消对方顾虑的目的。另外审计人员还要充分尊重对方,使之产生亲切感,在对方发表意见时,注意倾听,切忌自以为是。
以心换心,破解被审计人员的防御对抗心理。面对侥幸心理和掩饰心理,审计人员除了进一步掌握确凿证据以外,还需要找到心锁,做好以心换心,促其转变态度。具体做法是要动之以情,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情感接近,晓之以理,要充分运用法律法规,适时讲明政策,从思想上引导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当被审计人百般狡辩,试图掩盖真实信息时,审计人员要在掌握一定的证据材料基础上,用事实来说服对方,使其难以自圆其说;对于一般经办人员,要讲明其责任和义务及审计工作的方针原则,打消其顾虑,动员其理解支持审计人员,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对于严重违法的当事人,要讲明不配合审计工作的后果,或是不主动陈述问题的利害关系,帮助其走出思想误区。
以心攻心,适当制造心理压力。审计人员要把握好对方的心理变化规律,采取做审计调查笔录等有效的策略给对方制造心理压力,让被询问人员意识到要为自己做的解释负责,不能随便信口雌黄、蒙混过关,以快速突破其心理防线,由链条效应,揪出更多的问题。对于重大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在当事人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询问,使其无法做好应对措施。对于某些刻意隐瞒问题的被询问人,审计人员要刚柔兼备,既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力争让他们放弃侥幸心理,主动说明问题。在询问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对被询问人的语调、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有所警觉,从这些细节表现中寻找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要有审计人员的活动存在,其心理活动就一刻也不会停止。在心理学视角下,审计人员尤其是被审计人员的心理活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充分认识到它在审计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确定决定审计实践活动成败的要素,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揭示被审计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升审计工作的绩效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支撑。(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