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初春村落,连飞鸟的影子都遍寻不着,新柳尚未抽芽,田地两岸的河水寂寥而涓涓地流着。就在这一派寂静的田野间,一辆汽车行驶的声音打破了宁静。车里的人正是赶往某镇、实施一项重要专项审计延伸的某市审计局粮食直补资金审计组。
确定方向,各个击破
粮食直补资金(下称粮补),是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将以往国家给予国有粮食企业的补贴资金,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的政策。这项政策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农民利益,不能有丝毫马虎。想要审好这项资金谈何容易,几乎每位种粮农民都有该项补贴,数据之庞大可谓“浩如烟海”,审计组寥寥4人,如何在短时间内查深查透是个问题。审计组组长Y主持召开了一次审前讨论,讨论决定快刀斩乱麻,分成4个方向,即公职人员领取粮补、上年度领取而本年度未领取、上年度未领取而本年度领取、种粮大户粮补领取情况。废话不多说,以村镇为单位,明确抓点,以点带面,开查!
疑点原因,花样百出
审计组确定的四个方向,几乎涵盖了有可能发生违规违法操作的所有情况,在L村的审计组,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审查中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误会”,如身份证号登记错误或位数不同,土地确权证是户主名字、粮补却由家庭成员领取等等。虽然工作量很大,重复的情况也很多,但是审计组成员都没有放松警惕,因为越是习以为常,越容易出现问题。必须谨慎取证,一一排查。
女儿出嫁,粮补消失?
就在此时,L村一位看似平平常常的农村妇女,走进了审计组所在的临时办公室。审计人员小C和小D在疑点表上找到了她的名字,刘某某,2015年没有领取粮补,2016年却领了。通常这种情况,是由2015年由他人代领,2016年改由本人领取造成。只要确定土地确权证明的真实性,以及他人没有再帮忙代领就可以了。
没有意外,刘某某也是这种情况,小C拿出取证单,认真写下刘某某的表述,却没注意到刘某某脸上奇怪的神情,她看看取证单上白纸黑字的描述,显得十分犹豫。而一直关注着的H主审,发现他们之间异常的沉默,不动声色地走到刘某某身边,跟她低声说:“有什么问题吗?您直接跟我们说就行。”
刘某某仿佛被这句低声的话语鼓励,看着对面小C笔下的取证单,说了一句:“我女儿的补贴,一直就没给我。”H主审被这句没头没尾的话搞的满头雾水,“为什么没给您呢?您女儿领到了吗?”刘某某摇头,“我女儿出嫁了,地我种着呢,但是没有领到钱。”H主审与一直关注着的Y组长眼神交流,意味深长,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女儿出嫁,粮补消失?这其中必有蹊跷!
审计追查,真相浮现
刘某某年纪大了,说话有些不利索,H主审耐心地与她沟通,好不容易才弄清了情况: L村有个土办法,即如果家庭人口变动(死亡或出嫁),变动人口名下的土地可以由该户继续耕种。因此,刘某某的两个女儿出嫁后,地由她继续耕种。奇怪的是,原属于刘某某两个女儿的粮补,却迟迟没有发到刘某某手中。Y组长主持召开了紧急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个事件很可能存在冒领的情况,应当继续追查。会议决定,立即与村主任宋某进行谈话,询问相关情况。
在与宋某的谈话中,Y组长和H主审反复说明该事件性质的严重性,要求宋某如实回答。宋某沉默一阵儿,说道:“这件事儿,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应该跟刘某某他们小队队长董某某有关。”宋某某的表述语焉不详,但在审计组的持续追问下,终于揭开了“消失的粮补”的神秘面纱。
原来,刘某某两个女儿的粮补存折,是被该村第五生产小队(简称五队)队长董某某扣下了。2008年开始,董某某擅自决定截留类似于刘某某家庭成员变动、引起耕种人变化的土地粮补,截留金额合计1.06万元,用于小队的开支。因此,从2008年起,刘某某女儿的粮补就“消失了”,实际上,都被截留到了小队的账上。
冰山角下,真相大白
摸清刘某某的情况之后,Y组长和H主审悬着的心并没有放下。Y组长又主持召开组内会议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样明目张胆的截留为什么可以发生?董某某的行为,村主任或村支书知道吗?他们有没有参与其中?
审计组决定利用手中的数据,来验证这些疑问。他们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对L村整体粮补数据变动进行了对比,确定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多年来L村的粮补总数没有太大变化。这个大前提决定了若非特殊情况,单位村民的粮补数额理应不会发生较大变动。随后,审计组有针对性地去筛查以前年度重要人员的数据,重点查看是否存在异常变动或者频繁变动。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审计组在持续的筛查工作中,终于发现2011-2013年期间,有2位身份特殊的人的粮补数据存在异常的变动,那就是前村党支部书记王某某及其妻张某某。围绕这2人,审计组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深挖王某某身边以及背后的更多线索,终于,全面揭开了隐藏在董某某这“冰山一角”下的“海下全貌”。
2011年,王某某直接虚报小麦种植面积,套取粮补;2012-2013年,王某妻张某某虚报小麦种植面积,套取粮补(王某某称自己不知情);期间,王某某还曾借用他人名义办理存折,虚报小麦种植面积,套取粮补。
审计组认为王某某、董某某虚报冒粮补的行为性质恶劣,于是将该审计线索移送至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经过深入的调查取证,对这二人作出如下处理:给予董某某党内警告处分;给予王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收缴违纪所得。至此,“消失”的粮补事件,终于尘埃落定。(窦晴)